《生活在裂隙里》摘抄

Page content

1. 人性

毛姆说:“卑鄙与伟大,恶毒与善良,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。”所以,人性经不起判断,它的灵活多变让每个人既是天使,亦是撒旦。”

正如尼采所述:“人和树一样,他愈求升到高处和光明,他的根就愈往下扎,向黑暗,向深处,——向罪恶。”所以,世人对位高权重的人其实应更多审视,而非盲目崇拜。

2. 智慧之人

要明确的是,智慧不等于知识和博学。

智慧的起点是对人生根底的困惑,这往往始发于一些觉醒。比如,你发现无论你取得多少成绩、获得多少财富,这些都不能带来持久的快乐;

智慧的生发与内化都需要建立在对自己、对他人的时时内省与观察之上。所以,苏格拉底会说,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”。智慧的浅层表征是能预见当下现象、即时结果之后更长远的稳固作用。

凡人行事多基于条件反射——遇事、冲动、作出反应,不预想后果。有智慧之人在遇事后,会重复设想未来的长远影响,纠正本能冲动,再据此行事。

毕竟,行为比思考更难,行为需要克服人不自觉的动物本性,思考则可以在不受本性干扰下稳步进行。因此,看一个人的真实面貌,看他所行比所言更直接有效。

智慧之人也毫无例外是不热衷于社交的。叔本华说过,“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”。对他们而言,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得上静处独思的自得更宝贵。

3. 逆来顺受

吃饭一心吃,洗碗凝神洗。

危机是最大的催化剂,它逼迫人克服惰性,赋予人坚毅勇气。人在绝境下往往会绽放出自己都未曾想象过的光芒——这可能是人的生命力最迷人之处。

眼下困境是否会迫使你做一些之前没动力做的事,甚至迫使你彻底转换方向。人在顺意时往往是麻木行进的,缺乏改变航道的能动。

古罗马哲学家塔西佗(Tacitus)曾说过:“人对安全感的渴求会阻碍人创造一切伟大而高贵的事业。”当你接受了绝境招致的所有不确定性,你便获得了更多生机、敏锐与创造力。

4. 欲望

无论处在哪个阶段、占有多少财富、位于哪个阶层、来自何种背景、经受着何种遭遇,人所面对的痛苦本质都相同,都是围绕欲望之未达——事成之未达、爱人之未达、名利之未达……

欲望是不会消停的,它只会在达成时获得短暂的空白,而后又会牵连上新的欲望,绵延不绝,牵引着人如动物般捕食猎物、填补欲壑。

生命在则欲望不止,欲望不止则痛苦不息。

5. 快乐的本质

1776年,《独立宣言》被批准,该宣言慷慨激昂,奋发向上——“人人生而平等,造物主赋予他们无可剥夺的权利,其中三项为生命,自由,与追求快乐的权利。”将追求快乐与生命、自由并列,恰恰说明“快乐”并非常态,来之不易,所以才要不断“追求”。

首先,人是生活在群体中而并非孤立存在的。人总会有意无意将自己与周围人比较。 在任何环境中,自我感觉的个体的优与差都取决于你相对于别人的位置,同类比较总会给人带来不断的压力。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你取得多少成绩和财富,你感受到的快乐总是稍纵即逝,因为你的比较级也在随着周围环境的提高而提升。

在丹·艾瑞里的《非理性的积极力量》里有细致描述,即因为人有适应性。伴随时间流逝,人终归会适应一切状况,也终归会对已经拥有的漠视不见。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,人的适应性都极强。

微信微博等媒体将成功人士的消息及时带入了平常百姓家,网络将他们的生活与名利都极度放大,使那些本来有小梦想的人有了更多“不切实际”的“大梦想”。

叔本华说:“各人拥有的不同地位和财富赋予了各人不同的角色,但各人的内在幸福并不会因外在角色的不同而产生对应的区别。”换句话说,人的幸福并不会随着自身财富地位的上升而获得提升。(在达到基础线后)

人活着的基石正是苦难,而非快乐。人身心的构造,不会对顺意有所感知,却会敏感于一丁点的痛苦。苦难才让我们保持活着的警觉,而摆脱苦难——哪怕只是一瞬——才使我们有目标感。

6. 平庸

更多人随着人生的进阶与生活的羁绊,即使意识到了错位,也不再有纠错的勇气,他们开始说服自我接受现状,或通过业余爱好的培养消减错位造成的不平。而这往往是一个个体平庸化的开始

古今之成大事者,必是在自己的天赋上精雕细琢之人。当人的才华与事业完美匹配时,工作就会给人带来稳固的享受,而人的懒惰往往是错位的表征,因为才赋会让人停不下来。

(当劳动不能显示其价值时,那么就就会厌恶劳动)

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深藏着“月亮”(梦想)与“便士”(金钱)。当“月亮”与“便士”矛盾时,金钱名利、社会的眼光,都为我们放弃理想提供了足够的理由。(月亮与便士

7. 爱好

每个人都必然也应该有自己的爱好,需要注意的是,爱好并非消遣。消遣是打游戏、看电视、喝酒泡吧等无脑娱乐,爱好则是需要调遣才智、提升自己的活动,比如学语言、画画、演奏乐器等。

爱好之妙在于它能成为工作与日常琐事之外的世外桃源,它是情绪的出口,让你在烦琐生活之余,还能有一片宽广的精神寄托。

用力找到自己喜欢的事,若条件允许,将其转化为事业,你会从这种统一中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与成功率;若条件不允,就把它转为爱好,让它们成为你净化心灵、远离喧躁的良药。

8. 克服油腻

油腻体现的是生命力的阻滞。像罗曼·罗兰所描述的那样:“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,因为过了这个年龄,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,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,日复一日,更机械,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,所思所想,所爱所恨。”

这些人的四五十岁与他们的二三十岁之间的差异只有年龄,他们的人生并未获得任何宽度或深度上的延展,这便是对自己生命力的阻滞与浪费。”

清新的人身上涌动着活力,无论活在何种阶段、受制于何种局限,他们总是对人与事充满正向的好奇积极开拓人生的边界

清新的人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机械回归,随时都以极大的热情将自己投掷入生命的创意里,他们诠释着所谓的“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,都是对生命的辜负”

生命的图景总是越过越沉重、越度越无聊,油腻是将这种沉重无趣负荆于自己,而情趣则以一种轻快的方式消解它。油腻是生命的惯性,我们活着活着便容易陷入这种漠然于发生、冷淡于新奇的停滞,所以,我们要努力克服这种惯性。既然人都逃不了一死,何不起舞弄清趣?

9. 矛盾

一个人身上要带点矛盾才生动。年轻人的年轻,中年人的中年,老年人的老年,都因为人与身份的过于统一而无味。年轻人的老灵魂,年长却仍有天真好奇之心的人,都会带来逾越年龄的惊喜。

10. 自由

最卓越的自由是能不依附于他人设置的目的,自我构建人生意义、建立计划并依律往前。不过,罗素也说过,“能够自觉而明智地充实空闲时间是文明的最后产物,目前还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程度”。总之,极大的自由都意味着极大的自律。山本耀司讲过一句很扎心的话——“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,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,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、有价值的;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,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。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,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。

每一次拼命将“未有”占为“已有”,只能带来短暂的满足。得到即贬值,此为凡人之境。

若眼光总在捕捉未有的,人便沦为欲望的奴隶。毕竟,未有无限,已有有限,人的一生更是有限得局促。用有限去追求无限,本就是荒诞。

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”


摘录来自

《生活在裂隙:有关“人性、欲望、痛苦与智慧”》

– 立雯